第三百一十五章、儒生VS工人-《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2/3)页

    江西士子吴信中大声说道。

    对于士子们来说,。

    他们最怕的是这一次请愿斗争最后发展到对大明朝廷的攻击。

    这就完蛋了。

    毕竟依【礼】,对大明朝廷、皇帝不可出言不逊,不可有谋反之言。

    否则

    依制造事端的严重程度,收监,判刑,乃至于杀头。

    其实经过了大清朝的铁拳教育。

    这些士子们赶到皇宫门前请愿,都已经是非常小心翼翼的了。

    而在以前。

    儒生文人站在皇宫前跳着脚骂皇帝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而且如果皇帝顾及名声,一般也没有多好的办法。

    毕竟你要是把人打死了。

    那可就成全了人家的名声了。

    文死谏武死战。

    青史留名啊!

    这能吸引多少不怕死的儒生文人来骂你。

    这不是自己找麻烦么.

    但是在大清。

    可就没有儒生敢指着皇帝鼻子骂了。

    毕竟“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就能搞得九族消消乐。

    有骨气的文人都在清朝前期被杀光了。

    现在只是稍微自由一点的气息吹拂而来。

    士子们还没有大胆到直接恢复传统艺能的程度。

    君子门在酒楼坐而论道。

    底层的士子们可没有这么风流。

    毕竟大多数士子们兜里面都没几个字儿。

    去一趟高档酒楼的消费,可不是这些穷书生能应付得了的。

    所以大多数从各地来的底层士子都居住在中都南城的老城城郭下。

    这里本来是一些老城居民的住处,但随着附近工厂的增加和北城的房地产开发,不少当地卖地发了家的老中都都搬到环境更好,不用闻工厂废气的北城去了。

    这些老房子就被不少工人租了下来居住,同时还有不少人开了一些廉价的小酒馆。

    环境复杂,随处可见的勾栏和老妓女,以及横流的污水和不远处工厂的声音,共同交织出一片近代工业区贫民窟的景象。

    而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穿着长衫的士子们这几天成为了南城贫民窟的工人们的嘲讽对象。

    工人们未必是穷——但他们都来自外地,中都的房价又贵,大部分工人都买不起中都的房子的。

    所以都喜欢住在这种“城中村”,节省房租,一年到头能多攒下点钱,等着回老家盖新房呢。

    这些都是为了生活奔波的人,他们身上穿着的是方便干活的短衣,头发也基本上剃掉了,留着方便在机器车间干活的短发——长发在轰隆隆的车间内实在是太危险了。

    他们的装扮。

    和长衫大袖的士子们自然是格格不入的。

    在这一片格格不入中。

    来自四川的陈传经就在盘算着还能在寸土寸金的中都待多久。

    从家里出发的路费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好在南城的城中村物价便宜,否则的话.这些要向皇帝请愿的士子们就只能灰溜溜的打道回府了。

    “六君子已经代表士子们递交了请愿书了!依礼,大明臣民都有请愿之权!我等明天就可以去中都,静坐请愿,向皇帝表明我等儒门子弟的骨气!!”

    很快。

    一名士子风风火火的闯了进来,大声宣布道。

    “好!明天就去!大家都起早点,说不定能赶上去午门的火车!”

    “对对对,不然走过去的话怕是要走大半天呢!”

    “都准备好了!这次我们一定要请皇帝下旨,弘儒学,废新学!”

    众人纷纷嚷嚷了起来。

    陈传经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来自四川的陈传经已经四十岁了,但在前清的时候没能考上秀才,只是个老童生。

    家里面本有薄田十几亩,但因为要支应他读书,买了好几亩的地,现在只剩下不到十亩了。

    一身没有蓝色从长衫挂在身上,遮住了瘦弱的身躯。

    考了几十年八股文的陈传经唯一的指望,就是科举翻身。

    然而.

    这大清朝说没了就没了。

    大明朝又回来了。

    你说回来了就回来了吧。

    这科举一下子就说不考八股文了,要考什么新学。

    老童生陈传经的世界因此而崩塌了。

    他一辈子的指望。

    一辈子的梦想。

    就是科举中弟,光耀门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