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是他很清楚,他的这个印度总督府还能不能拥有未来可就不一定了。 “皇上,印度战事已经告一段落,争夺恒河航道的战争应该要等到明年年初才能开始了。” 中都,皇帝的北城行宫内。 正在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是新的左相彭浚。 前任首相罗芳伯已经退了下来,现在是大明工商促进总会的会长,最近在整理教材,要教各地的官员如何发展工商呢。 而如今的右相是顾松,左相是彭浚。 一人是首相,一人算是副相了。 总之,现在大明朝廷还算是一团和气。 虽然上次的中都皇宫新旧学之间的冲突催生了未来大明的两个主要政党的前身。 分别是代表着新学的新知识分子阶级、新资产阶级的振兴党。 以及代表着旧的士大夫地主阶级的君子党。 一个激进党一个保守党。 这个结构倒是挺稳固的。 不过现在无论是振兴党还是君子党,都没能登堂入室,只是在年轻的新学学子和读书人之间传播。 现在在朝廷上占据主流的是以地域划分的粤党和湘党——但是这种以地域报团的结构未来迟早是会瓦解的。 因此朱皇帝除了维持一下平衡,就基本上不会对麾下官员各自报团结党有太多的干预。 这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嘛。 互相报团,本来就是人性。 “不列颠的印度总督府派遣使者到了中都求和了他们愿意承认大明诸藩现在占领的地盘,甚至不会再管莫卧儿帝国的死活了。” “权宜之计而已。”朱皇帝摆摆手说道。 “先不理会印度方面的事情,同时召回杨遇春和落定方,印度方面应该不会大打了。” 诸藩现在都忙着消化地盘,虽然孙士毅很积极要进军恒河,但是其他诸藩对此积极性不大。 朱皇帝也不打算直接强令诸藩听从孙士毅的命令。 这印度诸藩现在能占这么大的地盘已经不错了。 现在摆在朱皇帝面前的是一份航海图。 从上海出发,在东京湾补给,然后北上,搭乘洋流一路飘,飘到被大明派遣的冒险者们命名为“花生屯”的一处天然良港。 返回的话就是南下,在南面靠近北回归线的地方有向西的洋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