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还有意外收获-《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2/3)页

    但这个什么“民主共和研究会”打了个擦边球。

    打的是学术研究的名义,研究古罗马时代的共和制度和现在法兰西的共和制度——在向大学申报经费的时候,走的是“历史研究”的名义。

    所以在南洋大学申请到了一间教室作为活动场所。

    “同学们,现在皇帝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竟然把三十岁以上的士大夫排除出了科举体系之外了!他肯定是昏了头了,科举制度的作用完全被他改变,他肯定会最终被中国的士大夫们抛弃,一部分没有出路的士大夫肯定会开始转向别的方向,历史上.”

    吴信中刚刚走到这个“民主共和研究会”的门口。

    就听到有人在演说。

    进了门一看。

    原来是“民主共和研究会”的副会长孙闻。

    吴信中知道这个孙闻。

    其父是前清广东盐政道道台孙玉庭。

    也算是官宦世家了。

    不过在广州之战的时候。

    这个孙玉庭有些倒霉。

    本来作为一名文官是不需要上战场的,但偏偏明军一枚炮弹打偏了,刚好把这倒霉催的打死了。

    作为孙玉庭长子的孙闻——原来叫孙善闻的年轻人,就改了名字,隐居在广州,但这孙家虽然是官宦世家,但大清朝都没了,不想做明朝的官儿的孙家人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所以孙闻就出来考大学,打算学个医术,日后也算是有一技傍身,现在就在南洋大学医学系读书呢。

    后来不知道怎么和吴望海搭上线了,要搞这个“民主共和促进会”。

    “钟山,钟山,有空吗?”

    吴信中在教室门口喊道。

    我的天。

    姓孙,名闻,字钟山,还是个学医的!

    这要是被朱皇帝听到,还不得立刻下令锦衣卫拿人啊。

    好在。

    发音都对。

    就是字不同。

    朱皇帝暂时应该是可以放心的了。

    “同学们,今天暂时就到这里了,我有个朋友要见。”

    孙闻和吴信中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孙闻等人对吴信中这些君子很有好感。

    而吴信中也经常给孙闻等人捐款,还让孙闻在《君子报》上发文章,让他扬名。

    “什么?吴先生,您打算办一个学校,专门招三十岁以上的士子学医、学法律、学会计,还让我们民主共和研究院的学生去做老师?”

    民主共和研究会的学生,都是南洋大学、广东大学、道桦大学的正式学生。

    让医学系的学生去培训赤脚医生至少是够格的。

    也不要求有什么高深的遗书。

    能应付一下头疼发热感冒,会开点药,包扎缝合伤口,有点消毒意识就足够了。

    光复六年,年底。

    年关将近。

    光复七年正月,就在这一年的喧嚣的气氛之中到来了。

    秦淮河边。

    夫子庙内。

    一群早就过了三十岁书生们聚在一起聊天,还有嗒吧嗒吸着香烟。

    “唉今天皇帝去港口送首批前往新大陆的移民了,回来的路上有人跪地请愿,结果皇帝根本没有理会。”

    “递交上去的请愿的折子,也被驳回了。”

    “皇帝是铁了心的不让我们去考了。”

    “唉,早知道这样,两年前就不闹了,闹什么闹啊,现在想考都考不了。”

    “当初多好考啊,一千人考取两百,现在呢?现在就算能考,也难考得上了,一万人考也是取两百。”

    “还是当官好啊,哪怕就不升官,做个基层小官,每年也能赚个两三百块钱,这辈子是吃上铁饭碗了,到六十岁退休还有退休俸。”

    大家说着说着就沉默了。

    只剩下叹息。

    “考不考得上秀才其实没什么,但是这个士绅的身份吗没了才是要命。没了功名,没了前程,那点官场上的关系也指望不上,人家也不把我们当士绅看了.我家那边的镇长已经来打招呼了,明年的田税要收全额了。”

    “我那边也是,一个子都不给减啊。”

    “没有收长价都算是不错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功名,没有关系,地方上的官儿不欺负我们欺负谁?还好现在是本地人做官,乡里乡亲不敢做的太过,要是以前外地人来做官,不扒一层皮才怪呢。”

    就在这时候。

    一名同样儒生打扮的士子走了进来。

    来人命叫洪秀,是个广东的读书人。

    今年有三十一岁了。

    不过看起来有点清秀。

    显小。

    似乎可以蒙混过关再去考一次。
    第(2/3)页